2015年03月23日 11:46 新浪收藏 微博 我有話說收藏本文
2015年3月21日,趙能智個展“獨角戲”在M50學古齋畫廊舉行,這次展覽是趙能智《嬰兒》系列作品在個展中的首次呈現,也是藝術家近期新作《2014》系列的集中展示。而藝術家從2012年開始創作的系列木雕作品也一同展出。
”獨角戲“展覽作品所呈現畫面里都只是一個人,畫面中沒有聽眾,只有形象模糊的人在不斷努力訴說內心的獨白。趙能智表示:“這次展覽的名字獨角戲是指一個孤獨,充滿無助、迷茫的形象,我覺得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
《嬰兒》系列油畫創作于2012年。借嬰兒的臉部形象,藝術家用自己的語言傳達他對生命的理解。趙能智以往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顏色都十分鮮亮,充滿表達的沖動,在富有張力的筆觸下以沉靜但實際聲嘶力竭的方式訴說內心獨白。縱使時間流逝,內心的語匯與情愁依然無處寄寓,身份與存在仍是不確定的狀態,訴說的沖動伴著受傷的心靈徐徐冷卻。此刻的情感轉為繪畫語言,“嬰兒”的形象便也同樣不甚清晰,畫面的澄凈外表下潛藏著難以派遣的憂郁、孤獨與痛苦。
趙能智在采訪中說:“選擇嬰兒并不是要畫具體的肖像,這個體材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個借口,借助嬰兒的形象,用自己的語言去傳達我對生命的理解。所以畫的面容不是漂亮的,而是孤獨、無助和迷茫的,更多的是表達內心的感受和自我審視,這也是我藝術中最重要的部分。”
《2014》系列新作中的形象則更多的是孤獨的兒童,相比以往作品有著更清晰的身體輪廓和同樣模糊的面部形象。灰色調的畫面里多了場景和道具,可看起來還是毫無生氣,與畫面里的“我“沒有聯系。外在的壓力迫使曾經的滿腔熱情燃燒殆盡,沒有力量更無處支撐。于是,即便空間廣闊,《2014》里的”我“還是找不到容身之處,只能帶著尷尬的表情站在椅子上、蜷縮在角落里,存在于未知的”別處“。
這些或嬰兒的身體,或兒童的身體,或成年人的身體,貫穿生命的過程,是一種時間的延續。但不管畫面中的角色如何變化,趙能智一直關注并描繪內心的體驗與變化,藉由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創作媒介,表現人們心底從未消失的無助與孤獨。
除繪畫外,趙能智從2005年開始一直在進行與繪畫主題相呼應的雕塑創作。本次展出的烏木作品是趙能智在2012至2014年間完成的系列作品,也是他首次嘗試這一材料。這些烏木是從四川河里挖出來的。他表示一方面喜歡烏木的質感,帶著古老而天然的紋路和裂縫并類似化石的材料,可以雕刻出時境變遷在堅忍如“我“的內心里沉淀的痕跡。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烏木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地下埋藏千年,能夠沖破黑暗重新出現。“我們需要沖破黑暗”,他說。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15年5月10日。
作者:熊一鎂
來源:雅昌藝術網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