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作業的撈螺船。本報記者 蔡穎輝攝
本報訊 (江西日報記者蔡穎輝)“照這樣發展下去,保護區內會出現無魚可打、無鳥棲息的局面!”12月6日,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南山管理站站長萬松賢看著湖面正在作業的撈螺船直嘆氣。這些撈螺船毀滅性地捕撈,嚴重影響保護區內生態,對越冬候鳥棲息更是帶來了巨大影響。
記者當日在保護區內看到,不少船只用吊桿吊著大網在湖底打撈作業,一網下去,連4、5厘米長的小魚都難以逃脫,可見這種撈螺船的網眼之密集。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這些從余干縣、鄱陽縣來的撈螺船就陸續進入保護區內作業,而我們又無法管。”萬松賢說,這些撈螺螄的漁船都進行了改裝,在船頭裝了一個鐵質吊架,由機動漁船拖拽的沉底網具打撈,對湖底生態環境破壞巨大。“這兩天,在保護區東湖及附近水域,超過30艘吸螺船或機動底拖網作業,每艘每天捕撈量約2噸。”
“這種撈螺絲的網非常密,就像蚊帳一樣,對湖底生物是滅絕性的。”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捕撈船經過的地方,絕大部分的螺類、貝類等底棲動物被一掃而光。螺螄等底棲動物是很多肉食性魚類,以及包括白琵鷺在內的很多珍稀水鳥的直接食物,而魚類又是鸕鶿、鷺類、鸛類等水鳥的主要食物。底棲動物的減少,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這些水鳥的覓食和棲息。其次,捕撈螺螄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沉水植物也被一同拔掉,而沉水植物是水生生態系統的根基,在食物鏈中處于生產者的地位。一方面,沉水植物的莖葉是很多底棲動物、食草魚類的天然餌料,捕撈活動會使魚類的數量急劇減少;另一方面,沉水植物地下部分的根、莖、冬芽等則是鶴類、小天鵝、鴻雁等珍稀水鳥的重要食物。根據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人員的監測,今年在新建區南磯鄉和余干康山鎮交界的東湖水域,苦草數量急劇減少,這與當地的過度捕螺有直接關聯。
“沉水植物和底棲動物的消失,會嚴重影響越冬候鳥的覓食和棲息。”該負責人表示,已向當地漁政部門反映過,希望能早日采取行動,給越冬候鳥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