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网在线观看_五月丁香_一级片av_日本色综合_欧美一级录像_波多野结衣亚洲

首頁 > 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紅軍入甘第一站——楊店古鎮

原標題:紅軍入甘第一站——楊店古鎮

楊店古鎮客店牌匾與簡介

楊店古鎮今貌

楊店古鎮客店

采訪古鎮李家車馬店主人梁新民

楊店古鎮的村口,有一株迄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槐,斑駁老舊的樹干上,刻印著歲月的無聲流轉和歷史的起伏變遷。古槐下立著一塊石碑,基座壘以青磚,上面刻著“西漢故道縣遺址”幾個大字。楊店古稱“故道縣”,自古以來是出甘、入陜、通川的交通要道,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鹽古道和兵家相爭的要塞之地。后來更名“楊店”,僅從字面理解,就能知道古鎮的特征——曾經商貿發達,客店林立。“信仰的力量”采訪組第一站就在這里,因為這里是當年紅軍長征進入甘肅的第一站。

1935年8月2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的率領下進入甘肅境內,在楊店短暫休息,補充軍需,召開軍事會議,并于8月3日打響了紅軍進入甘肅的第一仗——野狐嘴戰役,順利攻克了兩當縣城。

1936年陳伯均、王震率領的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從陜西鳳縣的康家砭進入靈官峽的崇山峻嶺之間,幾經輾轉來到楊店,在此休整了17天左右。

采訪組第一小分隊來到這里的時候正是正午,整個楊店靜逸、安詳。除了村口,還有三棵老槐樹沿街靜立。如果老樹有生命的話,一定不會忘記,80年前,有一群衣衫襤褸的紅軍戰士,曾經背靠著“自己”,在綠蔭下休息,之后,他們集合立正,神情肅穆,高聲吶喊出革命的號子,整裝出發!

明清時期閣樓式風格的古老建筑,已經有些沉舊,木雕門面牌匾上刻著的“萬全老店”、“張家客店”、“駱賓王家”等字樣,依然在述說著這里當年的繁盛,曾經不分晝夜,迎接著南來北往的過客。在這些店名之下,大多都有新的銘牌,上面寫著“1935年7月底紅二十五軍駐地”“1936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紅六軍十六師駐地”的字樣……

正午時分,街道靜悄悄的,一個人影都沒有,兩旁的店門半掩,主人正在悠閑地睡著午覺。記者挨家挨戶地打聽當年紅軍路過這里的情形,然而,絕大多數的村民只是迷惘地搖了搖頭。畢竟,八十年過去了,太多故事經不住時光的打磨,已隨歲月遠去。

幾只田園犬躺在馬路中間,懶散地打著盹兒,聽到腳步聲,艱難地眨了眨眼睛,又睡了過去。還好,我們遇到了“李家車馬店”的主人梁新成,院子里的老屋已經破落,但色調古樸純正,依稀還是當年模樣。

梁先生告訴我們,這家店是他的爺爺經營起來,以前交通非常不便,自四川或者陜西進入甘肅,路途遙遠艱辛,必須在楊店住宿休整,才能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兩當。當年長征軍隊來到這里時,幾乎所有的客店都住滿了紅軍。爺爺的車馬店規模比較大,可以容納三、四十人,相對于一般的客店,車馬店還可以接納馬匹、毛驢、駱駝、騾子以及馬車、牛車等,當年就有一部分紅軍戰士在爺爺的車馬店里住宿。

由于修建年代已經久遠,很多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損壞較為嚴重,2008年受汶川地震波及,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墻體傾斜,屋頂坍塌。不過我們依然能從保存較為完整的老屋上體會到什么叫做真正的“雕梁畫棟”。梁先生看著自家老屋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乃至柱腳房梁的花紋圖案,嘆了口氣,流露出深深的無力感。

臨別之際,熱心的梁新成還為我們贈送了《紅色兩當》這本書,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楊店。所幸的是,這里已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授牌為“楊店明清古建一條街”和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兩當縣政府正在多方爭取項目申報及修繕保護的前期準備工作,但愿楊店古鎮能夠再現“故道”昔日風采,留住記憶的年輪,實現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從楊店返回,我們途徑當年紅軍走過的靈官峽,公路寬闊平整,一路景色宜人,白皮松天然林以其獨特的風姿向人們展示著“故道松濤”的新韻。放眼望去,林木藤蔓遮掩,青山環抱,層巒疊嶂,蒼翠可人,這里已被列為“省級白皮松自然保護區”。下車拍照時,見昨夜下過雨的鄉間小道依然十分泥濘,遙想當年紅軍過境,他們在敵人的圍追堵截和槍林彈雨下,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艱難前行,不禁唏噓感嘆。

紅軍入甘首戰——野狐嘴戰役

1935年7月31日,紅二十五軍攻占川陜公路要地雙石鋪(今陜西鳳縣縣城),俘獲敵軍少將參議一名,還繳獲文件、報紙若干份。其中,7月16日的《大公報》有“松潘西南連日有激戰”字樣;7月22日又報道,“朱、毛部已越過六千公尺的巴郎山,向北行進…似有窺甘青交界之洮州、岷縣、西固等處。”當時的紅二十五軍沒有電臺,根據俘獲敵人的口供和《大公報》報道及繳獲的文件等情報,證實中央紅軍正在北上,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魯大昌新編第十四軍、王均第三軍、鄧寶珊新編第一軍及馬鴻賓第三十五師均部署于川西北和甘南邊境、渭河沿線及西蘭公路上堵截中央紅軍,企圖阻止其北上。根據這一情況,紅二十五軍領導迅速做出決定:立即進入甘肅,威脅敵人后方,牽制并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減輕中央紅軍壓力,積極配合中央紅軍北上。

陜甘兩省交界處

兩當縣位于甘肅東南部小隴山茫茫林海腹地,地處陜甘川交界的秦嶺山區,屬嘉陵江上游地區。北靠天水,西鄰徽縣,東南二面與陜西寶雞、漢中接壤,素有“秦隴之捍蔽,巴蜀之襟喉”之稱,戰略位置十分關鍵。

入甘后,紅軍在楊店進行了十分短暫的修整,并在張果老洞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攻打兩當縣城。8月3日上午,部隊進至距縣城13公里的靈官殿村,兵分3路對縣城發起進攻,紅軍進入甘肅的第一仗——野狐嘴戰役打響了。雙方激戰3個多小時,紅軍大獲全勝,攻克兩當縣城,活捉了兩當縣保安隊副隊長喬玉良、分隊隊長朱玉明以及30余名士兵,不幸的是,我軍7名紅軍戰士血染野狐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紅軍入城以后,打開監獄,釋放多名在押人員,對被俘士兵進行教育后管一頓飯,每人發5塊銀元,全部放回,當天晚上,將喬玉良、朱玉明以及一名保安隊的副區長羅朝禮在東城門外的河灘處決。

同時,紅軍為農戶送去食鹽、火柴等生活用品,挨家挨戶宣講革命道理,發放進步書籍和傳單,并在火神廟、太陽、任灣、前川等村的樹上、路邊石崖上刻下“一切權利屬于蘇維埃!只有紅軍保護農民!建立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等革命口號。此外,紅軍還組織戲劇表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紅軍的革命理念,這是一支抗日愛國的軍隊,是為貧苦百姓打天下的隊伍,進步思想在兩當得到了廣泛傳播,革命的火種一路蔓延,群眾深受鼓舞。

正是這種對革命精神超乎尋常的信仰,激勵著兩當的英雄兒女,使他們很多人肩負起大時代的使命,堅定地投身進革命的洪流中。在后來的成徽兩康戰役時,80多名兩當兒女加入紅軍,跟隨長征隊伍北上。

他們中的大多數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生命,解放后健在的有記錄的只剩兩人,其中一名一生無兒無女,已經辭世,還有一名就是兩當著名的抗日英模——楊松林。1918年6月楊松林出生于甘肅省兩當縣興化鄉紅廟村楊家咀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6年10月1日,在兩當縣城跟隨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團入伍,自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其后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做出突出貢獻,獲得“八一獎章”、“獨立自由獎章”和“三級解放勛章”等榮譽。轉業以后,歷任廣東省交通廳辦公室主任等職。1984年,享受正廳級待遇離休。2003年12月16日因病在廣東省廣州市逝世。

2015年11月21日,楊松林的兒女們向兩當兵變紀念館捐贈了他們珍藏了幾十年的革命文物共計26件,其中包括記述楊老的影像資料、生前使用過的皮箱、大衣和4本證書。特別是9枚紀念章和功勛章,是楊老為黨和國家奮斗一生的最好見證。他是兩當人的驕傲。

記者 蔡寧禎 田小東 見習記者 張蓉 文/圖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晚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