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叢中尋蜜源
-------記天水書畫家秦光前先生
作者 董小飛
打開秦光前老先生的畫卷,一幅幅作品透露出脫俗的靈氣,令觀者無不驚嘆秦光前老人的藝術修為。這個自小從農村上大,生活在如畫般的麥積鎮陳山村的藝術家,是怎樣與藝術融為一體,整天入畫出畫地生活于這片樹林環繞的小村莊,過著詩一般、隱士級的生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雖然年已七十,秦光前對藝術的探索一直未停止,而且年愈長心愈切。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仍然記得自己的從藝之路和每一個留下的腳印。。。。。
年僅8歲,秦光前便在四叔的攜帶下游歷各大名山。他四叔就是一代高僧天水伯陽鎮圓覺寺主持釋悟性,俗名秦文德。釋悟信大和尚精通醫學和書畫,在天水書畫界很知名。在他四叔的引薦下,秦光前拜秦州區瑞蓮寺主持慈真大法師為師,學習詩詞書畫,并住在瑞蓮寺直到李廣墓小學畢業。隨著功業的提高,慈真大法師又引薦秦光前拜天水書畫大師何曉峰為師,那是1975年的事。在何曉峰的耐心指點下,秦光前系統學習了人物、牡丹、梅花的畫法,達到了書畫啟蒙的作用。時至今日,每當面對宣紙,秦光前的腦海里還能浮現老師的身影,這對他的影響是至深的。由于秦光前家境貧寒,未能長足留守在老師身邊,小學畢業后,秦光前又回到了麥積區,在甘泉鎮當時的縣六中上初中。
在縣六中,每當周末閑暇時,秦光前喜歡在大街上打轉,后來聽說甘泉鎮的董晴野先生喜歡把宣紙貼在板上立起來寫字,而且很有名,這給16歲的秦光前產生了好奇,決定去拜訪他。于是閑下來的他經常呆在董晴野的家里看他作畫寫字,時間一長,慢慢熟了,董晴野便留他下來吃飯,他也幫董晴野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在得知秦光前是慈真大法師、何曉峰的弟子時,董晴野便對他刻意栽培,教他作詩,教他書畫章法和布局,甚至把宣紙貼在板上立起來創作怎樣不流墨的經驗都教給他。董晴野的教誨讓他銘記在心。
縣六中畢業后,秦光前在天水拖拉機廠工作,而在此時他從未間斷過書畫創作,每到周末就約朋友野外寫生,書畫的實踐慢慢使他的作品有了自己的風格。1985年,牧歌先生在當時縣文化館舉辦主題為《回娘家繪畫講學》的培訓班,秦光前應邀參加了。聽完牧歌的講座后,秦光前大開了眼界,對書畫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使他明白了藝無止境的道理。
天水拖拉機廠改制后,工作的變動讓秦光前曾今心灰意冷,又到了陳山村當起了農民,讀書、放牛、繪畫、耕作成了他的主業。改制后廠里召集他帶徒弟,十幾年直至退休也就在平淡中度過,又因為他不喜歡張揚,同時沒有人來推廣他的作品,包裝宣傳他的藝術,一直以來默默無聞,不為世人所知。
幾年前電影《麥積山的呼喚》在陳山村拍攝,看著演員們的精彩表演,他突然意識到要為社會做點什么,于是舍棄了醫學、太極拳、音樂、易學等研究課題的探索,把精力放在了主攻書畫的道路上來。現在他的書畫憑著扎實的功底,藝術境界一日千里,同時與醫學、太極拳、音樂、易學等文化元素進行了融合,畫面呈現出了文雅、趣味、哲理的特色,讓人有種回味無窮的感覺。努力中的秦光前老先生,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