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紅食品令人作嘔、直播帶貨頻頻“帶禍”等問題接連出現,注定會大大傷害普通消費者對網紅經濟的期待與信心。如果那些不守規矩、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網紅企業也能賺得盆滿缽滿,則無疑會給整個行業及社會帶來不良效應。
近日,若干網紅餐飲品牌企業因食品衛生等問題被曝光。8月23日,市場監管總局公開“小龍坎”火鍋店、“蜜雪冰城”奶茶店、“華萊士”快餐店、“楊國福”麻辣燙店、“奈雪的茶”奶茶店、“大潤發”超市等六起食品安全案件查處情況,要求全面排查同品牌所有門店、強化總部管理、嚴懲涉事門店并處罰到人、懲處涉事企業同時追查上下游和同行業各有關企業。另據《新京報》報道,記者先后臥底進入北京兩家由“胖哥倆蟹肉煲”直接管理的合營門店,揭露網紅餐廳承諾現殺的活蟹其實是“隔夜蟹”,過期、變質的土豆繼續送上餐桌,變味兒的肉品第二天繼續賣,部分產品缺斤短兩等,有關門店已被責令停業整頓。
擁有大量粉絲的網紅餐飲企業接連被爆出食品安全問題,這究竟是少數個案還是網紅經濟背景下行業內的共性問題?網紅經濟的發展需要經受怎樣的市場與監管考驗?
網紅餐飲店的一大特質是擁有互聯網基因,借助互聯網營銷和直營連鎖、特許加盟等形式,門店得以快速“復制粘貼”,不斷圈粉后在更多地方開店。這種模式往往導致管理跟不上擴張,特別是對一些加盟店的經營行為往往缺乏有效約束。
相比傳統餐飲企業,網紅餐廳往往會將品牌“飯圈化”,打造獨特的IP,令品牌具有高溢價、高附加值等特征。有些餐飲企業將“講故事、講情懷”視為自身的流量密碼。這樣的餐飲企業確實會在較短時間內吸引眼球、積累人氣。可是,有的企業在瘋狂擴張中只想著賺快錢,而忘記了安全和品質才是餐飲業的命門。這種犧牲安全賺快錢的發展模式,十分可怕。
近年來,網紅經濟崛起為新業態,網紅民宿、網紅帶貨、網紅極限項目等網紅市場迅速擴張,其中,同樣不乏令人心驚肉跳的“翻車”事件及問題。比如有的民宿充斥偷拍攝像頭、不同版本“天空之鏡”等景點品質低劣、“天價××”宰客,等等。
面對網紅經濟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我們不能總等著記者臥底去揭黑,更重要的還是要依靠監管更加精細化、主動化。比如,持續推進“互聯網+廚房”等“明廚亮灶”“陽光廚房”建設,在更大層面上實現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對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網紅業態應有對應的互聯網思維的監管,利用大數據監測諸如網友吐槽、投訴等輿情,識別“刷單”等涉嫌違法違規行為,對相關企業食材流轉動態跟蹤監管;完善誠信經營“黑名單”動態進出制度,不給“道歉后萬事大吉”留有空間;根據實際情況,幫助企業完善質量內控體系,等等。
不論是網紅新業態,還是傳統行業因網翻紅,網紅經濟是相關行業轉型升級的一種新嘗試。消費者愿意為之埋單,體現了相關領域消費升級的一種潮流。但是,網紅企業以犧牲安全賺快錢的路子是注定走不通的。網紅經濟業態不能一味追求紅、追求利,更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擺脫“一年紅火兩年降,三年四年換行當”的魔咒,打牢長紅的根基,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
網絡時代,未來會出現更多新的網紅業態。不論網紅經濟怎樣擴張,都不能把行業發展的風險甩給公眾。當網紅食品令人作嘔、直播帶貨頻頻“帶禍”等問題接連出現,注定會大大傷害普通消費者對網紅經濟的期待與信心。如果那些不守規矩、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網紅企業也能賺得盆滿缽滿,則無疑會給整個行業及社會帶來不良效應。讓更多人共享網紅經濟帶來的多彩生活,無疑離不開與時俱進的、更加有效的監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