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6.2%,工業用電同比增長16.5%,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貢獻率近70%。電煤對煤炭消費增長貢獻率達到76.7%。”在近日國家能源局舉行的2021年上半年能源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介紹道。
在滿足巨大的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的同時,燃煤發電帶來的能源消耗及環境污染等問題不容忽視。除使用價值外,風電、光伏等綠色電力產品進一步體現了電力的環境價值。
然而,供需無法有效對接成了限制綠電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綠電消費是企業綠色轉型的“剛需”,企業需要用綠電生產推動轉型升級,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目前電力市場買賣的大部分為火電等常規能源發電,新能源發電主要由電網企業保障性收購,且由于出力不穩定等技術特點,電力系統消納和運行成本將明顯上升。
在此背景下,以綠電產品為標的物,在電力中長期市場機制框架內設立全新的交易品種——綠電交易應運而生。9月7日,全國綠電交易試點正式啟動,來自17個省份的259家市場主體參與達成交易電量79.35億千瓦時。本次交易預計將減少標煤燃燒243.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607.18萬噸。
事實上,對綠電交易的探索早有先例。今年3月,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牽頭,聯合國網電商公司等單位建設的區塊鏈綠電交易平臺通過科技成果鑒定,該平臺將全面支撐北京冬奧會場館100%綠電供應。4月,亞組委、浙江電力交易中心與國網杭州供電公司簽署了三方協議,全面啟動杭州亞運會綠電交易……但是,覆蓋全國、系統性的綠電交易規則此前一直欠缺。
此次綠電交易試點啟動,電力用戶可通過雙邊交易方式,從新能源企業直接購買綠電,開啟了我國綠電消費新模式。它從供需雙側發力,實現綠電供需的有效對接。
從供給側來看,要同時實現電力低碳轉型、安全可靠、經濟可承受等多重目標,必須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在體制機制和市場建設上做出探索創新。綠電交易價格由發電企業與用戶雙邊協商、集中撮合等方式形成,完全市場化產生的附加收益歸發電企業所有。這有助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全面反映綠電的環境價值,推進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用電側來看,綠電在電力市場交易和電網調度運行中優先組織、優先安排、優先執行、優先結算。綠電交易與綠證核發的有效銜接,即“證電合一”的方式,既滿足了電力用戶生產清潔用能的需求,又能使其獲得權威的綠色環境價值認證。相關政策措施有助于激發用電側購買綠電的積極性,引導全社會形成消費綠電、清潔低碳的新風尚。
可以預見,綠電在電力市場中所體現的環境價值,將精準傳導至新能源企業,引導新能源投資,激勵其加大投入,提升技術水平。新能源企業也應抓住機遇大力提升供應能力,通過市場化配置保障投資收益,從而推動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